花鸟岛是嵊泗列岛中最北的岛屿之一。岛屿因岸线曲折多弯,从空中俯瞰宛如飞鸟,又因其山地花草丛生,由此得名“花鸟岛”。
踏上此岛,已近初冬时节。我们下榻的名为“爱情坐标”的渔家民宿,距码头不远,很好找,白墙青瓦的就是。民宿浓郁的地中海气息不说,让我们更钟情的是老板娘那一手绝佳的海鲜烹饪技法。第一顿就抓住了我们的味蕾。
嘴角还留有海的鲜味,耳畔枕着海浪的涛声,我们沉沉入睡。
一夜休整后,便踏上了猎景之路。花鸟岛“地无三尺平”,岛上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两条腿才是带你领略风光的最好选择。
全岛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花鸟灯塔。以乡政府为起点,大约5公里的路程。
但去看花鸟灯塔之前,我们先选择了一段往北的“回头路”。因为岛上的几处奇石就坐落在岛北的北岙湾周边。
两旁是石头砌成的小屋,我们沿着石头台阶自下而上,辗转又自上而下,首先看到的是佛手石。佛手石,又名五指石,立于海边山崖,指尖分明,形如手掌,因而得名。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介绍,这块奇石原为整石,高约7米,宽约4米,经长年风化成“佛手”。手掌自然耸立,指端上伸,掌心向内。在佛教文化中,这样的手势意指布施、赠予、恩惠之意,象征着顺应众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具有慈悲之意。
当天海上刮着8级的偏北大风。站在佛手石旁向外眺望,海面上白浪翻滚,煞是壮观。够胆量的,还可以沿着前人踩出的羊肠小道,从悬崖下到底部的礁石处。你会忽然发现,眼前的海浪如奔腾的野马,会一头撞在礁石上,溅起四五米高的浪花,让你感觉自己随时会被吞没。虽说也是出生在海岛,但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滔天巨浪却也是生平第一次,感觉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
在佛手石旁小憩片刻后,我们又转向东去寻觅“大圣望海”。没错,此“大圣”就是那个“孙猴子”。我们端详了许久,却始终看不到猴子的轮廓。“要从石头的右后部看过去。”随行当地人的一席话让我们赶紧掉转方向,果真形似顽猴,尤其是将调皮的面部表情展现得惟妙惟肖。“大圣”面朝的号称百亩地礁,据说退潮时,露出海面的礁石面积很大,约有百亩,故称百亩地礁。据说是源于“塌东京,涨崇明”的传说。意思是在很久之前,舟山发生了一次大的地震,结果舟山原本一个叫“东京”的城市沉没在海中,却将崇明一带的地壳顶了起来。因为花鸟的地壳与崇明岛相连,故产生了这一现象。可惜,这次我们去的时候没等到退潮,未能一窥全貌。
花鸟奇石多,不经意抬头,或许就能看到一块。登基石是其中比较有名的。
此石生在百亩地礁旁山顶石塔上,却与石塔不是一块连石。石头下面有一道凹槽。海风吹过,石头会微微摆动,据说用一根细绳便能从石头与石塔的接衔处穿过。曾有人用大船拉石,却纹丝不动,因而被命名为登基石,意为如君王登基般牢固,也被当作当地的风水石。台风来临前,清晨能在石上看到阵阵雾气散发。渔民出海前必要看看登基石,然后决定今天出去多远,该不该打鱼。
从北岙湾折回连心路的沙滩旁,还可以看到梆猪洞。洞在山底下,通着海,里面深不可测。每当涨潮时,海水扑打着洞口,会发出一种“哧哧”的怪响。因此,该洞也称为妖怪洞。
关于这妖怪洞的由来,还有一件趣事。以前花鸟岛上百姓没有冰箱。有一天清晨,村里一个老人发现洞里漂着很多已经宰杀好的猪,村民纷纷将猪背回家去。吃时发现,这个猪和以前他们见过的猪完全不一样,硬邦邦的,可闻一下又没有坏掉。于是当地人对冻猪有了梆猪的称呼,那个发现梆猪的洞也被称为梆猪洞。
返回到连心路上,我们便大步赶去灯塔。路不陡,走着也不是很累,微微出汗的感觉很好。更美妙的是,路的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山。春天时,可以边走边欣赏山花烂漫。路上鲜有路人,你完全可以放声歌唱。
途中会经过前坑顶。它是嵊泗第一高峰,海拔236.8米。站在那里看,花鸟狭长的地貌可以看得很清楚,两旁是海,中间是一片依山而建的民居。海岛依山而建的民居不少,但像花鸟这样夹在两片海中间的确不多见。
一个小时后,我们走到了一个向海的湾口。那里树木不多,眼界豁然开阔。放眼望去,海面上星星点点地排列着一串岛屿,形如淳安的千岛湖,因此又被称为“海上千岛湖”。它由彩旗山、鸡笼山、大青山、小青山等多座岛屿礁石组成。晴日里,海水平静如湖,座座岛屿由近及远,渐次罗列,碧水连天间,风光无限。
都说“山路十八弯”,这段盘山公路,我们整整经过了大小42个弯头。路的尽头便是闻名遐迩的花鸟灯塔。
花鸟灯塔为远东第一大灯塔,1870年由英国人建造。圆柱形塔身高达17米,这在灯塔中已经算是“大块头”的了。塔身标成上黑下白两道横纹。塔分四层,有一铜铸小梯从底层柱而上,顶层用宽大的玻璃为墙。塔腰有廊,可凭栏眺。灯塔外便是国际航道。每当夜幕来临,塔顶的氙气聚光灯便以每分钟一周的旋转速度向四周扫射,灯光射程30海里,给迷途的船只带来希望和勇气。
2001年8月花鸟灯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5月18日,在这里还举行了花鸟灯塔邮票首发式。
经过上级管理方的同意,我们有幸进入管理员办公室。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用了100多年的窗户铜质插销仍熠熠生辉,不禁感叹英国人当初用料的“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