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舟山名人馆开始认识历史上的那些舟山名人

时间:2019年09月04日 09:19  作者:  点击:

资料图

  一座城市的魅力,常常深藏于老建筑的角落里,依附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在定海总府路,一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隐于喧嚣的城市中,打开舟山名人馆两扇红色的木门,沿着舟山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缓缓走来一位位名人:余天锡、朱葆三、刘鸿生、董浩云、乔石、丁光训、陈安羽、叶友才、夏其言、乐时鸣、忻元锡、厉树雄、厉汝燕……他们中有出仕者、守疆者,他们中有经商者、治学者,他们中更有方外高僧、布衣国士,诠释着舟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辉煌历史,有些在当前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光辉地闪耀过,有一些仍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周祥生——上海出租汽车大王

  周祥生,原名锡杖,又名锡祥,定海区环南街道周家塘人。

  1909年,周祥生入法侨开设的日南楼饭店当学徒。 3年后,进礼查饭店(现浦江饭店)当侍应生。1919年向英商中央汽车公司购置旧篷车一辆,开始经营出租车业务。 1923年合资创办上海祥生出租汽车行。 1930年5月当选为上海华商出租汽车同业公会会长。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孚、亚细亚等石油公司的汽车、汽油跌价竞销,祥生汽车行以预付20%定金的方式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进雪佛兰牌轿车60辆。 1931年,又增购雪佛兰轿车400辆。

  1932年元旦,祥生汽车行更名为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周祥生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彻底打破了洋人在上海出租汽车业的垄断地位。到1937年,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有汽车230辆,分行22处,职工800多人,成为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周祥生也理所当然地登上了“出租汽车大王”的宝座。

  许达昌——全球杰出裁剪大师

  定海人许达昌,生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二月。清末民初,舟山人男的穿长衫,女的穿旗袍,都是中式服装,极少有人穿西装的,也找不到一个会做西装的裁缝。舟山裁缝不做西装做中装,而许达昌不做中装做西装,偏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做西装的裁缝当时被称为“红帮裁缝”。因为民间称西方人为“红毛”,故而把做西装的裁缝叫“红帮裁缝”。许达昌有兄弟10人,靠父亲行医为生,家庭经济拮据。成年后,父亲就把他送到上海一家叫王顺昌的西服店学手艺。

  当学徒,既要学艺,又要烧饭、打扫卫生干杂活,很辛苦,许达昌都默默承受了下来。所幸遇到一个好心人,师兄阿木哥。阿木哥很热心,教他先做裤子,后做上装,一道道工序手把手地教。许达昌勤学好胜,学习手艺不敢落于人后,在阿木哥悉心教授下,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熟练掌握了做西装的量、裁、剪、缝等技艺。三年满师后,他离开王顺昌,自立门户。

  1924年,许达昌自筹资金在南市老西门建立了小型西服工场,承接西服加工业务。白天他背着包袱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夜里就窝在狭小的屋内缝制衣服,由于精明能干,很快积累了一笔资金。 1928年他在四川中路香港路口开设许达昌西服店,1936年,移至黄金地段南京西路284~286号(当时叫静安寺路,大光明电影院隔壁的三层楼双开间),改名为培罗蒙西服公司,专营男式西服,发展成上海最高级的西服店。创建“培罗蒙”以后,他凭借一流的技术力量、高质量的原辅料和上乘的服务,使“培罗蒙”名声大振,在同业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第一流的名牌特色商店,与亨生、启发、德昌并称为当时西服业“四大名旦”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培罗蒙”一代又一代技师用“培罗蒙”的三件宝——“皮尺、剪刀、熨斗”,创出的传统绝艺,成为海派西服的代名词。美国《致富》杂志1981年九月号,刊载专文称誉许达昌为全球八大著名杰出裁剪大师之一,全亚洲只有他一个人获此殊荣。2007年4月,“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的西服制作技艺,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叶友才——中国电扇之父

  叶友才,定海人,生于1888年,是上海华生电器厂的缔造者,亦是中国第一台电风扇的投资商和制作人。在宁波帮历经370余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他占据重要地位。

  叶友才的少年时代,在上海电机商行当学徒。后在怡和、威灵、福昌等洋行任跑街,从事电器、机械、五金等销售业务。

  清宣统元年(1909年),因业务关系,他结识了裕康洋行司账杨济川、久记木行跑街袁宗耀等人,1914年,他们三人集资,由叶友才、杨济川等人,仿照美国奇异电风扇,几经琢磨和失败后,终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电风扇。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从此改变了炎热的夏天靠摇着蒲扇度暑的日子。到了1916年2月,叶友才又与杨济川、袁宗耀等集资200银元,在上海四川北路横浜桥创办了华生电器制造厂,开始制造限制电流表,输电变压器和直流发电机等产品,华生牌电器由此而名扬全国。

  叶友才的事业不断扩展,1934年12月,他将华生电器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此时,华生牌电扇成为中国电扇业中年产量和年产值稳居榜首的龙头老大,叶友才被人们称为“电扇大王”。此时,除经营华生电器厂和华成电器厂外,他还投资乌镇电灯公司、十二圩电灯公司、南翔电灯公司、中国国货公司和国华电池厂等,兼任董事等职,使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不断攀升。

  1937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日本攻打上海,继而上海沦陷。上海机器同业公会成立工厂内迁委员会,叶友才是11个委员之一。当时“河运阻梗,车运停顿”,他为保存实力,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把生死置之度外,冒险将华生、华成电器厂的各种机器、原料、成品全部迁往武昌。其搬迁的物资数量之多,在上海的民营内迁厂家中,名列第一。

  1938年9月,武汉失守前,他又将华生厂迁至重庆,成为当时大后方唯一能制造50马力(36.77千瓦)发电机的工厂。无疑,叶友才的这些举措,对当时大后方的电器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家卫——香港知名的华人导演

  王家卫的唯美精神以及意念化的组接方式,连同他那神秘的黑色墨镜,已经成为华语片历史的传奇。其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凭借着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这位在西方人眼中的最佳中国导演,祖籍舟山。他的不少电影旁白中透着对故乡舟山的恋念,如《春光乍泄》里“一直以为舟山群岛和别的岛屿不一样”、《蓝莓之夜》里“其实要去哪座岛并不难,就看谁在岛上等你”、《东邪西毒》里“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桃花岛,才知道自己输了”……

  王家卫曾多次回舟山,一次是5岁那年,随父亲来定海探亲;一次是为拍摄《东邪西毒》来普陀山选景。那两次返乡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说,他的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舟山,并经常跟他说要重修祖坟。

  2008年3月,王家卫与其姐姐、姐夫一行3人回定海探亲、到长岗山祭祖。尽管王家卫不是在舟山出生与长大,但其父辈对舟山的浓浓乡情早已烙在他的心中。他曾说:“舟山永远是我的故乡。 ”

  王家卫的外公叫王钱利,生了他母亲一人;爷爷叫王道利,生了他父亲一人。他们住在定海长岗山上的长岗山村。迫于生计,王道利20来岁到上海闯荡,给一家公司管门,后来身体不好,只得回定海养病。当时他刚从上海回来,手头稍微有些钱,又在长岗山老宅下面盖了3间瓦屋,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

  王家卫父亲叫王德衍,出生在上海。 20岁不到,就到上海一家西餐厅去当服务员,后来到货船上去做国际海员,随着货船满世界跑。母亲是上海朱家角人,叫高雯珍,两人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叫王家庆(出生在香港,五六岁时被母亲带到上海);二女儿叫王家柱(后来嫁给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四儿子,现居上海);王家卫排第三,1958年在上海出生,从小在外婆家里养着。

  王家卫5岁时跟着母亲移民香港,198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到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做过编导。 1997年他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2006年,王家卫又成为首位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苗侨伟——香港“五虎将”之一

  金庸先生一笔写下桃花岛,就注定了《射雕英雄传》与舟山有着断不开的情缘,被奉作经典的香港连续剧83版《射雕英雄传》,其中杨康的扮演者苗侨伟是地地道道的舟山人。

  苗侨伟父亲是香港一家远洋轮船公司的海员,1964年他随母亲去香港定居,当时苗侨伟的两个哥哥还留在老家。

  1978年夏天,在一个中学同学的介绍下,他进入九龙荃湾附近的一家古董家具店做了三年的学徒,但学成后不满师傅的刻薄,断然辞工。当时,香港电视业蓬勃兴起,无线电视台开办了艺员训练班,面向社会招生,抱着试一试心理的苗侨伟竟然考中了,最后被无线台留用。 1980年,苗侨伟正式签约无线,最初他也曾和黄日华在著名的《上海滩》跑过龙套,不久,与黄日华双双被挑中,担当无线重头戏《过客》的男主角而崭露头角,从此开始了艰难而又风光无限的演艺之路。

  入行后,勤奋的阿苗牢牢抓住了命运之神抛给他的微笑,在影视剧中频频出镜,并迅速走红,被捧为无线电视台五虎将之一,也成了许多观众心中的偶像。在他从影的几十年中,苗侨伟被称作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多面演员”,无论何种角色都能胜任,古装、时装,正派、反派,肝胆壮士、忧郁文人,没有一种能够难倒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射雕英雄传》中经典的“杨康”形象,更是让影迷久久不能忘怀,那份天潢贵胄的气度,那种俊逸飘洒的气质,还有淋漓尽致的刻画,直到今天很少有一个古装剧集的人物堪与他相提并论。

  33岁那年,苗侨伟与无线当家花旦戚美珍结为伉俪,夫妻间情感笃深,成为香港演艺圈一对模范夫妻,后来育有一女一儿。

  苗侨伟夫妇待人宽厚,极尽孝道。 1991年其父亲在肺部动手术后回临城荷花村老家休养,于当年12月8日去世。在荷花村的老屋,先前赶来的苗侨伟夫妇在悲痛中看着父亲慢慢闭上眼睛,尔后戚美珍跪在地上,长泣不起,情景甚为感人。 1994年12月,夫妇俩又特意赶回舟山,参加父亲三周年祭礼。

  2017年5月8日,苗侨伟夫妇趁《奋囧》杀青间隙回了一趟老家,一则是探亲,二则主要还是过问故居拆迁事宜。他对堂弟苗忠表说,家乡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三年间回来两次,一年一次大变化,真的很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的建设尽点力!如果家乡需要拍摄城市形象片,他一定二话不说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