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溪头荠菜花

时间:2018年05月21日 00:00  作者:  点击:

春天,自然是万物萌动、生发的季节。一阵春风,一场春雨,野地里报春的信使,随山间小溪水无声地悄然而来,海岛的山野便开始活泛了起来。“春来野草亦敷荣”,春的精灵,就落在溪边那些不起眼的小小荠菜花上。不由使我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中的那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也不由唤起了我童年遥远的记忆……

我童年时最熟悉的花草,是带着绿色生命气息的野菜,小时候常吃。野菜是山野中大俗大雅的东西,穷苦的百姓以它充饥,因为唾手可得,俯拾皆是,使人倍感亲切。野菜中特别是荠菜与马苋头,是春季家中餐桌上的常菜。野菜采集天地间灵气,吸取日月精华,它那纯净、本真的鲜香,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每到春气一动,我们几个孩子拎着小篮到山野中去挑野菜。当然,最好看的野菜是星星点点迎着风雨开放在田野溪头质朴洁白的白色荠菜花,但食用要挑选不带花的荠菜,这样才比较鲜嫩好吃。荠菜是一种不畏寒冬、先春而萌的的植物,它遍布于田垄地头、山坡溪畔,不管地势的坑洼与平坦,不择土地的贫瘠与肥沃,从根部分蘖,探出几个头来,叶片葱绿,呈三角形,齿状裂纹,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徜徉在山野间的荠菜沾着晶莹的水珠,淡淡清香中带着春天浓郁的气息,伴随着孩子们踏青惬意的心境,让人流连忘返。最好的荠菜是长在溪边草丛里的,又绿又大又嫩,“水菠菜”似的。挑来的荠菜要捡净杂草,在小溪里淘洗得叶子碧绿,根筋白洁,再放在竹篮里沥干后,荠菜就变得鲜活可人了。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又名地菜、鸡脚菜、枕头草、护生草等,荠菜叶嫩根肥,具有诱人的清香和美味。文人墨客则赞美其清雅淡爽,《诗经》中就有“甘之如荠”的句子,而南宋大诗人陆游更是盛赞荠菜,写下了“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的诗句,清朝的郑板桥也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赞美荠菜说:“冬水气也,荠甘美也。”总结了荠菜有两美:一是乘了冬日的水气,故其味甘;二是荠菜能胜寒,故有美德。

北魏贾思勰写出的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已将“荠”列为“蔬菜作物”。春天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可以,还可以熬成鲜美的荠菜粥。荠菜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炖、可炒、还可做馅。唐朝时期,人们吃用荠菜已成风尚。每到立春这一天,都要吃以荠菜为馅的“春饼”,同时吃以荠菜与其他佐料配制的菜肴“春盘”,并作为礼品互相馈赠,祝贺辞旧迎新。元朝词人谢应芳在《沁园春·壬》中有:“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盘。帝人莫笑儒酸。已烂熟思之不要官。”荠菜春饼下酒,美味可口,难怪谢应芳有荠菜春饼下酒,连官都可以不要做了。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谓:“荠菜为野蔌上品,煮粥作斋,特为清永。以油炒之,颇腴,再加水煨尤佳。”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多人家物质条件十分之差,我家中油瓶空空,倒不出几滴生油来了,但做“荠菜豆腐羹”,即使不见油花,也能显出清香滑口的妙处。童年时最清爽可口的是荠菜肉丝炒年糕,吃起来是津津有味,这是很舟山的吃法。但在五十多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肉丝可是“金贵”之物,除有客人来外,平时一般吃法也只好是荠菜冬笋清炒年糕了,也蛮鲜爽的,因为那时冬笋倒是十分便宜。荠菜可口,即使在鸡鸭鱼肉什么都不短缺的今天,荠菜肉丝炒年糕和荠菜水饺依然是一种可口美味。

“三月三吃荠菜”,这个风俗古已有之。这一天在古代是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人们会“祓除畔浴”,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去水边洗浴、春游,还有男女相会、对歌,还要吃上巳菜,也就是荠菜。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民间素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和“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荠菜又是一种“地道药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性凉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功效,可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痢疾、肾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