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潭求雨留诗文

时间:2018年07月11日 00:00  作者:  点击:

舟山各地多龙潭,泄潭是其中最有名的。泄潭在白泉镇北蝉龙堂岭上,山泉终年不竭。古有悬崖绝壁,瀑布直泻而下,为一大景观。现筑堤拦坝,潭边沿山修筑千米引水渠道,用于农田灌溉。

宋宝庆《昌国县志》记载:“泄潭,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据山腰,深不可测。 ”清人朱绪曾《赞刘投诗洩潭》诗曰:

潭底龙眠稳抱珠,一诗惊起泽焦枯。

但存霖雨苍生愿,自有风雷腕下驱。

刘是北宋宣和年间昌国县簿尉,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载,那年舟山遭遇大旱。刘代表官方,在白泉皋泄与北蝉交界的龙堂岭“泄潭”上,祈雨并投诗于潭,诗曰:

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

埋藏头角虽多日,鼓动风雷在一朝。

既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泽枯焦。

神踪许为苍生起,愿奋威灵上九霄。

想不到诗沉而雨作,诗居然能动天地感鬼神?这一灵异事件记载在宋朝陈郁所撰的《藏一话腴外编》卷下内。比刘早几年的昌国进士薛寘薛耘斋,也有诗《咏泄潭瀑布》:

秋高水壮雪飞涛,岩木招风怒窍号。

不是玉虹低涧吟,白龙拖雨下山腰。

龙潭一般多为民间求雨之处,而泄潭则是官方有名的求雨之所。南宋绍兴十一至十三年(1141~1143年)曾在昌国任县尉(或说绍兴十八年三月,以余姚尉摄昌国正监盐官),后官至右丞相、越国忠定王的史浩(1106~1194),曾作《昌国泄潭祈雨疏》,文如下:

民亦劳止,莫苏就稿之苗;天必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

祗祷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

关于泄潭,民间还有一些传说,但舟山各地龙潭的传说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都说龙潭通海,说是有人将扁担掉进了潭里,第二天却在附近的海边看到了这根扁担。乾隆年间定海进士、内阁中书陈庆槐在他的《又过西龙堂》诗云:渐入无人境,青山自送迎。草痕知鹿过,水势觉龙行。暗穴深通海,高崖俨列城。片时潭上坐,气肃道心生。

诗中“深通海”的“暗穴”即指泄潭。岭下的龙堂孙村民还流传着和尚与白龙斗法的故事:和尚每每在寺内晒谷,白龙就下雨;和尚每每将谷收进,就雨过天晴。气得和尚拿了块“狗血犁锐”压于龙潭,欲置白龙于死地。白龙发动大水淹杀和尚,和尚便飘过龙堂岭而去。因此当地又有“龙堂孙,大水不过岭”之谣说。

泄潭之水从山上而下,好比“龙渊之水”。因此官方认为此乃真“龙渊”,于清咸丰五年(1855)建泄潭龙宫,于是泄潭成了官方求雨的主要场所,祈雨气氛庄重,官员神情严肃,神态谦恭,一派诚挚之意。确实,为治下的海岛百姓祈雨,解脱旱情,这是儒家思想熏陶下古代舟山官员的一种神圣的责任。坐忘君2018年4月21日三访龙堂岭泄潭,见有搭灶野餐之痕迹,泄潭之上下游,有一家人捡螺捉虾,收获颇丰。坐忘君不愿生杀此山涧之小精灵,便踏足于裸露的灰色岩石之上,居然可坐可躺,可依可耍,跨溪而眠,与山水融为一体,确实惬意。于是题诗:

龙堂涧溪白云中,泄潭迎我入迷踪。

祈雨刘薛诗意在,雕景王孙愿无从。

随心一指流水情,明朝海畔寻芙蓉。

虾螺漏我春消息,风信撩卿花娇容。

每年此时约海讯,勒碑流芳多呢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