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普陀山是观世音显化道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以海山之胜、大士之灵,吸引着无数名人雅士驻足普陀山。宋代王安石、陆游、史浩,元代赵孟頫、吴莱,明代文征明、屠隆、徐霞客、董其昌,清代全祖望、万言、袁枚、姚燮、俞樾、刘鹗,近代康有为、孙中山、郁达夫、吴昌硕等文人墨客和海外名士先后游山礼佛,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书画卷,增厚了普陀山的文化底蕴。在此略述几位,以飨今人。
刘鹗:佛山游后著《老残》
在晚清的小说中深受读者欢迎、影响甚广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曾在1900年春游过普陀山。据《刘鹗大事系年表》载:刘鹗“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四十四岁。由北京南归,春游普陀。”他游过普陀山后所著的《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他在《老残游记》中就写到了普陀山的内容。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因主张建筑铁路、开采铁矿,于是又改字铁云,别号蜨云。在他的《老残游记》上题名是 “洪都百炼生”。他的祖籍一说是江苏丹徒,但据他在《老残游记》中自白:“在下姓百,名炼生,洪都人氏。这个洪都,不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的那个洪都……究竟属哪一省、哪一府?连我也不知,大约不过是北京、上海等处便是。”清咸丰七年(1857)10月18日他生于江苏六合的一个诗书官宦人家,他的父亲名成忠,字恕,是个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御史出官河南府道。自小聪敏,4岁时二姐教他认字,不久就会背诵《唐诗三百首》了。8岁从丹徒名儒赵君举开始读书,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但不喜欢那些准备考科举的读物。少年时很自负,对“新学”大感兴趣。后师从太谷学派的著名学者李光炘,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他17岁结婚,20岁那年到南京应乡试,落第归来,在家极力钻研水利、天文、医疗、算术、乐律、词章等学问,还纵览百家之说,22岁讨了二房,30岁讨了三房。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著述颇丰。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 《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他还是一个考古学家和甲骨文的发现者之一。1899年,他和在北京当南书房翰林、国子监祭酒的朋友山东烟台福山人王懿荣还共同认定甲骨文系商代遗物。那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刘鹗正在北京,经他俩仔细鉴定和研究,认定刻字“龙骨”为商代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为官的王懿荣为不能阻止八国联军入侵,与夫人谢氏、长媳张氏自投于深井之中。王懿荣死后,家人将其收藏的甲骨转让给王懿荣的好友刘鹗收藏。因此他在1903年着录的甲骨文书《铁云藏龟》一书的自序中明确断定所录裁龟是“殷人刀笔文字”。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是他春风得意的一年,他出京南下,游了普陀山,三月得了六子大纶,四月又娶了一个善吹弹度曲、而且颇有文学修养的郑氏女安香为继室。六月,又在上海四马路青莲阁旁开设五层楼商场,不多时就歇业。刘鹗曾多次到日本,镌有《壮游八次渡重洋》的日文印记。光绪三十二年春秋两季也先后赴日,意向不明。有人说是去推销精盐,有人说是出售古董。这次游日时,他娶了一个日本女子榎目夷真,挈同返国,不久离去。据说刘鹗圆面浓眉,两目炯炯有神,耳朵极小,自认“晚年灾厄不可免”,下场果如其言。因袁世凯和刘鹗素有私怨,一直怀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横加以在浦口为外国人买地的罪名,密电两江总督端方将刘鹗在宁缉捕,发配新疆,永远监禁。第二年,即溥仪宣统元年(1909),刘鹗因脑溢血死于新疆流所。
屠隆:开目普陀十二景
“波上芙蓉尽著化,香船荡桨渡轻沙。珠林只在琉璃界,半壁红光见海霞。”这是明代诗人屠隆《补陀十二景诗》之“莲洋午渡”。普陀山也因屠隆所作诗而始开十二景目。
屠隆(1542~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一枘道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早年从沈明臣学诗,落笔数千官立就。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颍上知县,修河堤除水患,民季节性绿波亭纪其功能。越两年调任青浦知县,为民所称赞。屠隆为人不拘小节,自称“仙令”,且不废吏治。后升礼部主事,历至郎中。在京都屠隆更是纵情诗酒,被劾罢职,也不当一回事,遂爽性游山玩水,游吴越,登八闽,啸傲赋诗,自由自在,好生快活。后回鄞县老家定居,以卖文为生,潜心戏曲、诗词创作,常与女儿瑶瑟唱和。十七年(1589),宁沼参将、督镇两浙海防的侯继高慕屠隆文才,聘请其同纂《补陀山志》。屠隆上山后专心修志,主纂终成《补陀山志》一书。其间遍游普陀山,领略海天佛国山海风光,诗兴勃发,首题《补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盂鸿灏、洛迦灯火、静室茶烟。脍炙人口,成为普陀山绝唱。又撰《补陀洛迦山记》和《普陀寺募缘疏》等。
屠隆因修纂《补陀山志》寓居普陀山,与当时山上各大寺的当家住持交往甚深,闲来作诗赋词频频唱和。作《游补陀》、《竹庵上人任持补陀赋赠》等诗文。屠隆在山修志之际,“海潮庵”(今法雨寺)开山当家大智禅师 (1524~1592)尚在世,与屠隆常有谈论。禅师在万历二十年(1592)趺坐而逝。翌年,皇太后命使赍金币、香旗供殿,并造大智塔坟于雪浪山麓。是屠隆亲自为其撰《补陀海潮寺开山大智禅师碑记》。又为当时复兴普陀山的宝陀寺住持一乘禅师撰《南海宝陀寺藏经颂》,可见屠隆与两位主持禅师的关系非同一般。屠隆虽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但从普陀山回到鄞县后,受普陀山佛学与道术影响,仍潜心禅理,沉湎道术,自此一贫如洗,竟至乞邻度日,终以潦倒卒。屠隆擅作长诗,谈笑间,数百言脱口而出,尤精戏曲,著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种。书法擅行、草书。另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等多种,其中 《观音考》、《佛法金汤录》等著作也是他在普陀山上所思后有所得而著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