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拱北口岸,珠澳两地居民再熟悉不过,这座占地8.5万平方米的建筑矗立于两地交界处,承载着日均30万进出境人流,见证着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谱写出华彩篇章。据统计,今年1-11月经拱北口岸出入境人员已超1亿人次。
年复一年,拱北海关所属闸口海关驻守在这里,刻写下监管提质、服务增效的“海关印记”。
历史变迁:口岸翻新 人如潮涌
1999年,澳门历史翻开崭新一页。当年10月2日,作为彼时澳门连接内地的唯一陆路口岸——拱北口岸新联检大楼正式启用,设计日通关流量15万人次。
随着CEPA、“个人港澳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珠澳口岸迎来“大通关”时代。2011年,拱北口岸出入境旅客创下了近亿人次的纪录,远超1999年的3000万人次。通关人数持续增长、查验设备迭代升级……2013年6月,拱北口岸再添“两翼”扩容,日通关能力增至35万人次,预留通关能力增至50万人次。
全程参与口岸建设的海关关员连浩宇表示,“澳门回归以后,口岸的建设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就是为了让珠澳两地的旅客通关越来越便利。”
2022年10月,拱北口岸联检楼安全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封闭施工作业,涉及改造面积达3.3万平方米。
体量大,工期紧。拿到改造项目规划图的那一刻,负责海关监管区域整体布局设计的易光倍感压力。征集方案、测量校准、图纸修改、资产搬迁……易光和同事们每天在施工现场来回奔波。改造方案将旅客通关主通道宽度由18米拓宽至27米,通关主区域面积提升50%;同步增设无感知、非侵入式智能查验设备,在保证海关监管效能的同时,满足日均超30万客流量的通关需求。
今年3月15日,拱北口岸联检楼出入境大厅旧改完成并恢复通关。改造后的出入境海关旅检大厅,查验通道宽敞通透,标识指引规整清晰,设施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智慧监管:科技赋能 “秒”级通关
口岸出入境旅客迅猛增加的背后,是内地与澳门日益密切的往来,这对闸口海关优化监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刚从部队转业的王斌来到拱北口岸,第一岗就是旅检现场查验作业。“那时候人手紧张,设备简单,每天通关旅客特别多,一天工作下来仿佛打了一场仗。”这一年,拱北口岸出入境客流总量达到了近亿人次,首次成为全国第一大陆路旅检口岸。
如今,步入拱北口岸旅检大厅,X光机精确扫描分析行李构成、红外测温仪自动遥感测温、移动单兵平台整合音视频执法记录……随着智慧旅检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现代化智能设备让海关监管“耳聪目明”、守法旅客通关便捷顺畅。
“我们以前查验主要靠眼力,现在有了更多的科技手段赋能,海关监管更加精准有效,正常旅客无需停留即可实现‘秒’级通关。”王斌已在旅检现场工作近十年,赞叹口岸巨变。
服务民生:不舍昼夜 抢“鲜”保“鲜”
每天早晨6点,拱北口岸东侧的“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已繁忙起来。司机陈健光像往常一样驾驶着满载鲜活水产的跨境货车,熟练地进闸、过磅、驶入查验场内,经海关快速验放后,7点前就供应澳门各大市场。“现在基本是即到即检、即验即放,几分钟就能通关了。”
一条“绿色生命线”,连接着内地与澳门,输送着最抚人心的烟火气。在这条300米的通道上,运输的是来自全国多地的瓜果蔬菜、鱼虾冻禽,它们从内地的田间地头、海洋牧场而来,跨越省市,一路上到澳门市民的餐桌。
“现在开关时间改到6点,虽然5点多天没亮就要到岗准备查验,但想到新鲜果蔬水产能早些送往澳门,也是值得的。”对于2017年12月起,拱北口岸供澳鲜活产品实施提前1小时通关的便利措施,深耕一线26年的黄建志满是自豪。
海关查验平台一侧的显示屏上,货车车牌、通关状态等信息实时刷新。这是海关响应企业诉求上线的小程序,实现了多个部门之间对企业报关、车辆进出场、查验状态等信息的互通。
为了让出口食材抢“鲜”更保“鲜”,供澳鲜活产品的监管模式也在不断改革。
去年1月,拱北海关试点实施供澳冰鲜水产品“三联三同”监管新模式,供澳冰鲜水产品原有的出口前监管“批批申报”的模式,改为一个月只需集中申报一次,企业通关时间缩减50%,已惠及超5000吨冰鲜水产品供澳门。
越来越密集的车流、越来越丰富的物资,正经由这条“绿色生命线”一路驶向澳门,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