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箬鳎

时间:2018年12月24日 00:00  作者:  点击:

舟山海洋谚语,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传,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海洋色彩,为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宁丢廿亩稻,不丢鮸鱼脑”、“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箬鳎”等等,都是属舟山海洋鱼类谚语,并富有哲理性。其中,关于“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箬鳎”这一谚语,其含意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当一个盛大的酒宴快结束时,最后端上来的压轴菜,则是一盆清蒸的箬鳎。

然而,令笔者感到疑惑的是这箬鳎鱼,并非是舟山最著名的鱼类。而比箬鳎鱼更有名、味道更鲜美可口的鱼类多得很。例如鰣鱼、石斑鱼、银鲷、黑鲷、大黄鱼、长鳞、婆籽等等。即使是舟山的“四大家鱼”,即大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也比箬鳎鱼珍贵。

昔日,笔者在黄龙岛生活和工作时,吃箬鳎鱼象吃咸菜一般,并不感到有啥稀罕之处。但在这谚语中,一个盛大酒宴的压轴菜,居然是清蒸箬鳎,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此,为了探究这一谚语的文化背景,笔者不得不去查阅有关史料。先是查阅了《舟山海域海洋生物志》。根据该志的记载,俗名箬鳎的在《生物志》中有好几种。第一种叫带纹条鳎,俗名花箬鳎。体形较大,呈长卵圆形,眼小而口更小,背鳍及臀鳍均与尾鳍相连。有眼的这一边,呈浅黄褐色,满布黑色横带,成平行排列,且延伸至背鳍和臂鳍上。无眼的这一边,呈白色或稍带淡黄色。因此鱼花纹美观,色彩斑斓,故名花箬鳎。

第二种叫宽体舌鳎,俗名粗鳞箬鳎,又叫鞋底鱼。此鱼体甚长,呈舌状,头短,吻颇长,两眼均在头左侧。鳃耙退化为细小尖突,鱼鳞颇大。因其体宽但肉膛较薄,故名鞋底鱼。

第三种叫半滑舌鳎,俗名细鳞箬鳎。此鱼体形延长呈舌状,头短,眼甚小,口裂半月形,细鳞,奇鳍相连。有眼这一边呈褐色,无眼这一边呈白色。在这三种箬鳎鱼中,一般以细鳞箬鳎鱼,因鳞小、肉艳而味鲜,为舟山人所钟爱。

但在舟山的民间,因形状之别,还有左手箬鳎,右手箬鳎之鱼名。若按个头大小,又有大箬鳎、中箬鳎、小箬鳎、箬鳎皮之俗呼。与之同时,舟山还把比目鱼也归属于箬鳎鱼之类。

据《生物志》记载,比目鱼,学名褐牙鲆。体扁,呈长孵圆形,口裂斜,左右对称。有眼的这一边,被栉鳞,呈暗褐色。无眼的这一边,圆鳞,呈灰白色。有趣的是这比目鱼会随着幼体的成长,鱼眼的位置会发生由右向左的转移。孵化后30天内,比目鱼的右眼还未转过头顶。若过了30天,右眼已转过头顶,直至35天后,右眼完全转到左边,与左眼挤在了一起,故而称之“比目”。然而,即使如此,在舟山的海鲜美食中,也轮不到这细鳞箬鳎或比目鱼去做压轴菜呀!

于是,笔者在无奈之下,只得再去查阅地方志书和历史文献。因笔者手中有《吴地记》、《吴越春秋》等几本较为珍贵的古籍,为15年前原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金熙老师在苏州相赠。谁知这一查,可使笔者大吃一惊。原来,这箬鳎鱼还有这非同寻常的来历。

据《吴地记》记载,距今约2600余年前的吴越春秋时期,吴越两地的鱼文化特别发达。其中,吴王阖闾则是始创鲙鱼、漉鱼的高级厨师及美食家。所谓鲙,即把大鱼切成两片或若干个小块后烧之。 《吴越春秋》曰:“阖闾治鱼为鲙,吴地作鲙自阖闾始”。

公元前505年,伍子胥、孙武在楚国打了大胜仗,凯旋而归。吴王阖闾亲自上厨,用箬鳎鱼对剖制鲙,为他们接风洗尘,宴请犒劳。以此说明,箬鳎鱼在古代是身份很高的名贵鱼。

有一次,吴王阖闾与夫人及女儿滕玉一起进餐。侍者端上来的就是今天这样的清蒸箬鳎,上面放上一些鲜嫩的小葱花,还滴了点香油。顿时,餐桌上香气飘溢,秀色可人,引得吴王口谗,举箸下筷,吃了此鱼的上半边。尔后,阖闾对滕玉说:“此鱼果然质白肉艳,口味极佳。女儿,这下半边鱼,父王就让给你吃吧! ”谁知滕玉并不领情,反而恼怒地站起来说:“父王,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吃鱼并不是单单为了口福和享受,而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今天,你把吃剩的鱼让我吃,日后传出话去,女儿还有何脸面见人,还是让我死了吧! ”说着,性格刚烈的滕玉竟然拔剑自杀身亡,阖闾想阻止也来不及了。这在当代是个不可想象的事。

据传,当年阖闾叫干将、莫邪铸剑,共铸了三柄名剑。一是鱼肠剑,为专绪所用,并以此剑弑了王僚。二是湛卢剑,后为楚昭王所得。三为磐郢剑,寒光闪耀,锋利无比,则为滕玉所用。想不到滕玉仅仅为了一盆箬鳎鱼,竟用此剑自杀,并以此作为殉葬品,葬入了滕玉的墓中。现今思之,实在是令人感叹又惋惜。

不过,在古代,喜食箬鳎的皇帝,并非仅是吴王,越王勾践也很嗜好。据《吴都赋》中载:“箬鳎鱼双则比目,片则王余”。王余即箬鳎鱼的古鱼名。那么,箬鳎鱼为什么叫王余呢?

据传,有一天,越王勾践在海边鲙鱼,他鲙的就是比目鱼。当他把比目鱼的鱼身一剖为二后,用面上那半边鱼煮鱼汤,剩下的那半边则丢弃于海中了。谁知,这半边鱼一入海,竟然未死,反而摇头甩尾地游向大海去了。过了不久,在东海里居然繁衍出许多这样的鱼,成为海洋鱼类中的一个新鱼种。

《吴郡志》中说:“王余,鱼其身半也。越王鲙鱼未尽,固以其半弃之为鱼,见其一面,故曰王余也”。 “王”者,帝王也。 “余”者,有余也。 “王余”则为帝王食后所余之鱼。

由此可见,在吴越春秋时期,只有高贵的帝王,才有资格吃这箬鳎鱼。所以,在我国古代,箬鳎鱼是个身份很高的皇帝鱼哩!

至此,笔者这才领略到“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箬鳎”这一谚语的真正含义,并由此推论,舟山的海洋谚语,具有多么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