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方志中的三大龙王

时间:2019年09月18日 16:39  作者:  点击:

    有关舟山的三大龙王即灌门龙王、桃花龙王和岑港龙王的记载,据目前所见的舟山几本方志中,最早的是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尔后是清康熙《定海县志》、清光绪《定海厅志》和民国编纂的《定海县志》,其中清代的方志中记载最详细,影响最大。至今定海的白泉、岑港和普陀的桃花岛等地,有关这三大龙王的信仰和传闻还广为流传。

 

  灌门龙王。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灌门作为“蛟龙之窟”,还未涉及龙王。但在三大龙王中,灌门的记载算是最为详细了。其文曰:“灌门去州两潮屹手中流有一砥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汇於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后过焉。风雨将作,有声如雷震惊百里,岁旱有所祷则持铁篆以投之,水辄腾起雨随应,或者以为蛟龙之窟宅云。”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定海县知县缪燧编纂的(定海县志)中,灌门的记载大致维持元代的原貌,但在行文中也略有变化。如“灌门,在县东北,下有龙窟,土人名为干揽潭。有大石悬峙中流屹然砥柱,望之如人拱立状,潮水回旋冲激若鼎沸,可畏。舟人俟晴日潮平,投物以杀其怒,方敢过此。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旱时具铁篆投之,雨随至。”另在“潭”篇中有则异文:“灌门龙潭,县北四十五里北,海中一石高倍寻,屹峙中流,而神物窟焉,危险。不可目视。”与元代《昌国州图志》相比较,灌门龙潭的方位在清朝得到了明确的定位,即在今白泉的干揽,又名干揽潭。但此二文中,仍以灌门为龙窟。然而,在此志的“庙祠”篇中,出现了“灌门龙王、桃花龙王、岑港龙王,每年六月初一日祭”的条款,这是迄今所有的舟山志书中,第一次出现了灌门龙王的称谓。到了清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中灌门龙潭的条款则原文抄录康熙志。在“祠庙”篇中有“龙王祠”,其文曰:“在天后宫东,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春秋二仲又合祭灌门、桃花、岑港龙神於祠内。”文中还记录了当时祭龙王的祭文,一并抄录如下:

 

  钦颁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长。敬布几筵,肃陈牲币。”

 

  从上述祭文和春秋二仲合祭观照,清光绪年间对灌门龙王的祭典要比康熙时隆重多了,并且是三大龙王相提并论同时共祭,即为一大特点。时间在《光绪志)中首次把灌门龙王、桃花龙王和岑港龙王单独列篇,题为“灌门龙神”。其条文综合元《大德志》和清《康熙志》。新增写的内容为:“同治十一年夏旱,署厅事陈乃瀚祈祷获应,详请封号,浙抚杨昌浚奏蒙,敕封昭应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云云。参看民国时期编纂的《定海县志》,仅廖廖一语:“龙王祠在南门外天后宫东,并合祀灌门、桃花、岑港龙神。”此志的条文
中,并无增添新的内容。

 

  综观从元至清直至民国的方志记载,灌门龙王的信仰始于元之龙与龙窟,清康熙年间转化为龙王或灌门龙神。灌门龙王信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险恶地域和海潮急流的特征,即“两潮屹乎中流有砥柱”,“水汇於此旋涌若沸”,“风雨将作,声如雷霆惊百里”,故而人们“可畏”,以为“蛟龙三窟”。为此,古人形成独特的崇龙风俗:旱天求雨时,“贝铁篆投之,雨随至。”船过灌门,行舟者必“浮以物杀其势”,或等待晴日潮平。这灌门龙王似乎还有预报风暴的功能,说“风雨将发,涛鸣如雷声闻百里。今年初,市政协文史委组织文史委员去定海白泉采风,就灌门龙王若干问题,请教了“舟山锣鼓”创始人之一高如兴老先生。高先生说:“灌门是白泉干揽海峡中的一道峡门,十分险要,俗呼灌门。灌门的潮水是盘水有旋涡,船过灌门十分危险,弄得不好要翻船。古人以为投铁篆可镇龙,这是民间传说龙是怕金属的缘故。这灌门老龙在台风来时会叫,声音巨大,百里之外都听得到。”这倒是与方志记载相吻合的。高老先生还说,古代的灌门龙王在干揽有个龙王宫,这宫是个小宫,规模并不大,但当时的定海县令为了向上骗取皇粮,在呈报时说灌门龙王宫是“千柱落地龙王宫,金毯银毯马岙桥”,这种传说同我们在岑港听到的一样,都是当时官吏编造的谎言。但清代时六月初一祭灌门龙神的信仰习俗,在干揽一带一直沿袭到民国后期。据传,定海东乡片出庙会,要灌门老龙到会才能出会。出龙会时有青龙、黄龙、乌龙、百龙,群龙飞舞十分壮观。由于传统之影响,迄今白泉的庙会文化和广场龙文化十分火红,如成立于1992年的定海白泉女子舞龙队在舟山就很出名,还在市里得过奖。白泉皮件厂的男子舞龙队实力雄厚,亦常常去市里参加舞龙艺术的表演和比赛。高老先生说,舞龙时敲打的龙灯锣鼓,虽从浙东传来,却有定海白泉本地的特色。

 

  桃花龙王。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桃花山只有“世传安期生炼丹之所”却无桃花龙王的记载。到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中的《池潭》篇中才出现了桃花山龙潭的详细记载。其文曰:“桃花山龙潭居桃花山之腰,洞口瀑布冬夏不竭,欲雨先布云雾偏罩山顶。相传明时宁(宁波)旱,大嵩民人延巫航海,巫先行,遇一洞,信步直入,见老妪与一小女理发系红绳以为饰。妪曰:‘汝从何来?’巫指以处。妪叱之:‘速回。迟则祸将至。’巫惧,急出,而洞已没矣。惟见偕来者,望潭拜祷,有一红颈小蚓浮水面,再拜而请之,舟回。将及砟,风雨骤至,岁大有民感之,请宪建宫立碑以祀。”此段文字以大旱之年宁波大嵩人至桃花龙潭请龙求雨显灵的事迹,记叙其桃花龙王宫和祀碑之由来。文中虽无一个龙字,但很明显,那龙妪却是龙母。而桃花龙潭的主人却是系红绳的小女,后化为红颈小蚓者,这是桃花女龙的最早原始形态。同时,在《康熙志》的《祠庙》篇中首次出现了“桃花龙王,每年六月初一日祭”的条文。两文相对照,可见桃花女龙形成龙王信仰是在清康熙年间。在清光绪编纂的《定海厅志》中,“桃花山龙潭”的条文抄录《康熙志》的开头之句,简叙其位置、瀑布和云雾之状。在《祠庙》篇中,有龙王祠,六月初一日祭桃花龙王,同祭灌门和岑港龙神。此志中有单独刊目的“桃花龙神”一节,条目内容抄录《康熙志》中的条文,只补充“今定例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一语。到民国初期编纂的《定海县志》中只提及龙王祠合祭桃花,岑港,灌门龙神之语,并无更多记载。桃花龙王在舟山历代志书中的记载大致如此。

  其实,有关桃花龙王的口碑传承与神话传说,远比方志中的记载丰富而精彩多了。据岛上老人传言:秦朝,因海外方士安期生在桃花岛泼墨栽桃花,古时候的桃花岛遍山是桃花,美丽异常,胜似桃花仙境一般。东海龙王慕其名,神游此岛,啃吃了半只仙桃留下了龙诞,刚巧此桃被岛上一个姑娘吃了,在腹内孕育了龙种。姑娘未婚先孕被岛上人视为不贞,无奈嫁到了宁波的郭巨,不久生下一女即桃花女龙。生下的女孩子在郭巨长大,从小吃素,长到十八九岁从没洗过一次澡。有一天,当家的阿嫂叫她洗澡,她却要三七石缸水,阿嫂就依她心愿,挑了三七石缸水让她洗澡。洗了很长时间不见小姑出来,阿嫂到门缝里去看,只见房里有一条大白蛇在三只缸里拱进拱出,阿嫂吓得大叫起来:“姆妈,不好了,小姑让大蛇吞吃了!”原来这姑娘是东海龙王所生的私生女,在龙宫里排行第三,即为东海龙宫里的三公主。想不到今日洗澡现了原形,一惊之下,破窗而出,向天空飞去。姑娘的母亲奔过来一看,大喊道:“儿呀,你回来呀!”娘叫一声,白龙回一次头,娘连喊十八声,白龙回头十八次,这就是大松江上的望娘十八滩。后来,白龙到了虾峙岛上,变成了一个小姑娘,她叫摆渡的船老大下网,捕上来的是米粒般的小鱼,等到船到桃花岛,打开船舱一看都变成了大米鱼,故而,姑娘过来的洋面叫米鱼洋。

 

  姑娘上了桃花岛又变成了龙,先打了一个洞,即为现今的“龙洞”,后又飞越白云山,在七指峰下重新打洞,即为现今的龙潭。桃花女龙在龙潭修炼千年终于回到东海龙宫去了。据说,后来桃花女龙几次回桃花探亲,做了许多好事,在当地留传着许多龙的风物和传说。岛上人说,桃花岛龙潭上本有个龙王宫,是郭巨人所造。造龙王宫的原因与舟山《康熙志》中记载相似。因宁波遇大旱,郭巨人到桃花岛来请龙神,请去一条小鳗苗作龙灵,后来果然降雨了。这一传说明显然受舟山方志的影响,也可作为桃花龙王来历
的异文备考。

 

  岑港龙王。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虽有岑港的记载,但并不涉及龙和龙王。其文曰:“岑江港去州西北三十里,旧谓之六国港口,南北舟舶辐辏於此,亦海州之一镇云。”到了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定海县志》中才出现了岑港白老龙的记载。在此志的《池潭》篇中有“岑港潭”条目,其文曰:“在山巅上,有雨潭,大旱不竭,相传有白龙居焉,土人察听风声以知龙之出入,有祷辄应例在祀典。”在《岑港岙图说》中亦有一段异文,说岑港“山有双狮,称感应之灵,洞有白龙,沙名虎含俨,如驯伏之象也。”正式出现岑港龙王的称谓,却在《康熙志》的“祠庙”篇中,岑港龙王与灌门龙王、桃花龙王相提并论,但排列第三,当时的影响似乎不及灌门与桃花。由此可见,岑港龙王的信仰形成于康熙年间,其特征是“察听风声以知龙之出入。”到了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中,不知何故,在《池潭》篇 中,“岑港潭”的条文却消失了,只在“龙王祠”中提及“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春秋二仲又合祀灌门、桃花、岑港龙神於祠内。”然而,《光绪志》中有单独列出的“岑港龙神”的条目,却大大丰富了《康熙志》中的细节,其文云:“岑港有龙洞,神甚灵异,其出入地方可得而知,竹叶向内则龙在内,竹叶向外则龙在外海,因有一人失足入洞中,云洞直通暗礁门,洞内俱干,复得出。万历二十六年,有施姓者,因天旱祈祷无雨,愿舍身为一方请雨,随至龙洞口投下,继而尸即浮起,顷刻大雨如注。今定例每年六月初一日祭。”据条目中附注:“群国利病书”五字,舍身求雨之事可能来源于“群国利病”中的记载。关于岑港白老龙的特性,除“察听风声”外,还可辨别龙洞口的竹叶向内还是向外,可知龙是否在洞内还是外出,并知此洞甚 深,直通海中暗礁门,虽通大海,洞却是寸:燥无水,亦为一奇。

 

  在民国编纂的《定海县志》中“岑港龙王”的记载,只在《岑锭区祠朝一览表》中提及“龙潭下有龙王堂”,另在《龙王祠》中记叙合祭灌门、桃花、岑港三龙神之事,并无详细记载。

 

  在岑港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岑港龙王的掌故和异闻。据63岁的曹如生老先生说,岑港有座高山,悬崖上山水倾泻如瀑布,冲出山下一个深潭,名叫“龙潭”。岑港白老龙就住在龙潭里。据上代老人说,天旱时去龙潭求雨,很灵。求雨时要请龙,请龙方式很特别,要用松柏扎成的轿子去请,轿子内放面盆,锣鼓,还有祭龙的三牲福礼,尤其要有糯米团。也许是白老龙的故事影响,说白老龙最喜欢吃糯米团。把糯米团丢入龙潭,等一会儿会有东西浮上来,有时浮上来的是蛇,或是蟹,不管是什么东西,把它捞起来放入盛水的面盆里,用轿子抬回来绕岙走一圈,算是请了“龙灵”回来,碰得巧,第二天就下雨了。下了雨要把请来的东西还给“龙潭”,不下雨不还,逼龙下雨。有的还放在太阳下晒,叫“晒龙”,晒得龙难受了,只得下雨。这是岑港古老的“请龙求雨”的风俗。岑港白老龙,为什么名气这么大?曹老先生讲了两则传闻。他说,白老龙欢喜云游四海,有一次他到了福建,看到一个捕鱼人家的寡妇很可怜,丈夫死了,海况又不好,寡妇愁得吃不下饭。白老龙化为一个白须老人自告奋勇去她家捕鱼,说白捕半年鱼,保她发财。只有一个要求,每天要给他吃糯米团。寡妇想这事好办,就答应他的要求。白老龙驾船出海了。白老龙的捕鱼方式很特别,他叫伙计撒网,自己却打瞌睡。其实他在海里赶鱼入网。瞌睡时满头大汗,醒过来连叫快起网,一起网,满网的大黄鱼三只船也装不完。不到半年,这位寡妇家果然发啦。有一天,白老龙向寡妇说要回家去一趟。又说,万一有事要找我,可到舟山岑港,我姓白,门口挂着九丈六尺白布。过了好久不见白须老人回来,福建寡妇就到岑港来找他。她知道他爱吃糯米团,就特地做了一篮糯米团带来。到了岑港一打听并无姓白的人家,更无白布挂门口。到了“龙潭”,见到上面山水流下来,形成百米飞瀑,才知这老人是白老龙。寡妇把糯米团丢下龙潭,说:“老伯伯,你是什么样子的?能否现现身,让我看一看。”白老龙显身了,第一次露出来是龙尾,第二次露出来是龙须,第三次露出来的是龙身,龙身上来一裹,把姓乐的寡妇也裹下去了。从此龙潭里有雌雄二条龙。雄的是白龙,雌的是青龙,后来岑港出龙会就出两条龙,叫白龙会,青龙会,每隔三年一小会,十二年一大会。在定海干揽、小沙一带,西边到盐仓,七大庄出会,白老龙不到,会不能出。白老龙有这么大的威望。曹老先生又补叙了两件事:一是民国初期,宁波有个专门做龙灯的龙灯店遭火焚,其他房子都烧掉了,唯有放着白老龙的一间屋子未烧掉。二是岑港要出会,要去宁波买火药。火药是用来放铳用的。但火药禁止用船运,只得设法放在棺材里。到了海关要开棺检查,船上人都吓坏了,打开来一看却见棺木里躺着个白须老人,这才安全地运出镇海关。这样一来,岑港白老龙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这些奇闻异事虽明显有迷信和编造成分,但也说明岑港民间对白老龙信仰之甚。